6月10日,文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语言学科承办的系列学术活动(第一期)“方言与民族语研究工作坊”在厚德楼406会议室顺利举行。复旦大学盛益民教授、浙江大学李旭平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王轶之副教授、陈鹏博士与我院语言学科教师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与北京等地高校的师生线上旁听。工作坊由屈正林副院长主持。
会议伊始,文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童建华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童院长简要介绍了嘉兴学院与我院语言学科的基本情况,殷切期望依托此类学术活动的开展,积极主动与国内知名高校交流互动,产出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促进学院语言学科更上一个台阶。
盛益民教授作了题为《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方法》的报告,详细介绍了语法调查的三种主要方法:诱导式调查、沉浸式调查和内省式调查,讨论了不同调查方法的优点和局限。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汉语方言(尤其是浙江方言)的语法调查,并提出展望。
陈鹏博士则以《基于聚类的藏缅语关系语素研究》为题,以藏缅语关系语素库的建立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改进的DBSCAN聚类算法,并分析了其在汉藏语关系语素自动识别中的优势。使用该聚类算法还可以快速形成同源语素库,为语言历史比较提供可靠的比较材料。
王轶之副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变异中的城市方言语音研究——以绍兴越城方言为例》,她以绍兴越城方言为例,在动态观测的基础上分析了绍兴方言的语音变异,总结了变异模式,举出针对不同的模式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使用语言接触理论,讨论了外来变异与自然变异的竞争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残留。
李旭平教授以《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从词汇类型到句法变异》为题,分别从吴语进行体标记、指示词和给予类动词三个个案讨论了如何开展吴语语法的调查,以及如何辨析词汇类型和句法差异之间的关系。报告指出吴语的微观句法的调查研究有两个任务。第一,在理论指导下系统性挖掘更多精细的语料,并从整体上把握吴语语法特点;第二,对不同吴语方言点之间的语法差异进行辨析,区分词汇性差异还是结构性差异两种情况。
我院王艳红、邓彦、王越、宋六旬等语言学科教师分别报告了《嘉兴话声调的变异类型》《嘉兴语言生态建设研究》《汉语方言中“一下(子)”的用法及演变路径》《浙江金衢片吴语入声字声调的舒化与归并》。
与会专家与语言学科老师、线上高校师生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我校语言学科的建设、语言博物馆的筹建提出了宝贵意见。专家们殷切期望语言博物馆的建设能进一步推动我校语言学科的发展,为浙江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夯实基础。
工作坊有效促进了语言学科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有力推动了语言学科的建设发展与学科教师的科学研究,也为系列学术活动的深入开展拉开了帷幕。